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,那些镌刻在戈壁荒原上的奋斗足迹,至今清晰可见。太原退休干部赵威龙参与新疆钢铁事业建设的故事,是他个人的青春叙事,更是无数太原籍建设者的奋斗缩影。这些深刻的足迹,见证了新疆的蜕变,成为后辈接续奋斗的精神力量。
青春赴山海,荒原生希望。19岁那年,赵威龙背上行囊,远赴新疆。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,只用“帐篷当房”的坚守,在戈壁上为新疆工业筑起脊梁。其中,有无数像赵威龙这样从全国各地奔赴新疆的建设者,有的带着纺织技术支援新疆棉纺业,有的带着水利知识修建水库,有的扎根农场开垦希望。他们把家乡装进行囊,把他乡当作故乡,用青春的汗水,让沙漠里长出了工厂,让荒原上飘起了炊烟。如今,86岁的赵威龙仍珍藏着当年的工作笔记,每当翻开,赵威龙仿佛又回到了意气风发的青春岁月,回到了戈壁滩上灯火通明的夜晚。“新疆条件艰苦,但要记住,你们是去建设边疆的,是去为祖国贡献青春的”,临行前老师的叮嘱,恰是一代建设者最朴素的精神写照。
奉献筑根基,荒原变家园。新疆的发展奇迹,是建设者以奉献一砖一瓦铸就。赵威龙当年冶炼的第一炉钢,曾点燃了无数人的希望,在天山脚下扎下根,如今那里长成了枝繁叶茂的钢铁产业森林。从1949年新疆的钢铁产量近乎为零,到如今八一钢铁厂成为年产千万吨的现代化钢铁基地、“国家级绿色工厂”,一组跨越70多年的数据,是无数建设者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的硕果。奉献铺就发展路,敢教日月换新天。
精神传薪火,奋斗不停歇。时光飞逝,但奉献精神如同一束不灭的光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。如今,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,处处看到年轻人奋斗的身影。他们有的扎根边疆基层,用电商直播帮农牧民卖出特色产品;有的投身能源建设,在沙漠里建起光伏电站;有的参与文化交流,让晋剧与新疆民歌同台唱响。他们把青春的“小我”融入祖国的“大我”,续写着新时代边疆建设故事。老故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,成为推动新疆发展的持久动力。
驼铃声伴随着钢铁巨龙的轰鸣,沙漠绿洲与现代都市相映成趣,天山脚下的奉献故事远没有讲完。我们坚信,每一份奉献都不会被辜负,每一步发展都值得期待。晋疆同心的奋斗篇章,正在续写更多精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