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在太原,有这样一位“玩泥巴”的大师——他手中的黄土能化作宝相庄严的佛像,能变作飘逸超尘的菩萨,更能精准复原传统造像的精髓与神韵。他就是王亚军,寺观彩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。凭借40余年的坚守,他将这门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从黄土高原带向全国13个省份。2023年,寺观彩塑被正式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,让这门技艺得到了更高层面的认可与保护。
黄河沃土育匠心
1968年,王亚军出生在吕梁兴县黄河岸边的一个普通农家。黄河胶泥是他儿时最好的玩伴,谁承想这团不起眼的泥巴,竟成为他毕生追求的事业起点。“我在黄河边上长大,对泥土有种天然的亲切感。”王亚军回忆道,“小时候我们拿胶泥捏小狗、小猫,没想到这一捏就是一辈子。”
1984年,16岁的王亚军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。他拜入山西工艺美术厂高级工艺美术师巨应林门下,开始了正式的学徒生涯。在昏暗的工坊里,王亚军从最基础的“粉本”学起,用炭笔在粗糙的草纸上勾勒佛像轮廓。“画一千遍,线条才能活起来。”师父的话他至今铭记。
“那时候条件太苦了,”王亚军回忆说,“我们经常睡在破庙里,有时候干脆就住在山洞中。”在师父的严格要求下,他每天要练习十几个小时的基本功。从选土开始,他学会了辨别地表一米以下的纯净黄土,这种土质细腻无杂质,是塑造佛像的基础材料。
“驼头鹿角麒麟嘴,鹰爪蛇身鱼鳞背。蹬抓挠踹四肢伸,九弯九弓现龙形。”这是师父传授给他的塑龙口诀,王亚军至今记忆犹新。为了掌握这些技艺,他常常在天龙山石窟一待就是一整天,对着古代石窟造像反复临摹。“那时候整座山上经常就我一个人,但我从不觉得孤单,因为这些造像就像是跟我对话。”
2006年,已经小有名气的王亚军又拜山西省雕塑家协会主席万绪德为师,继续深造。“传统彩塑既要保留中国绘画的意境,又要吸收西方雕塑的体积感。”王亚军说。在北京白云观邱祖殿的创作中,他将这一理念发挥到极致。先用钢筋搭建骨架,再按照“立七坐五盘三半”的比例法则塑形,最后用掺了棉花的细泥塑造衣纹褶皱。《邱处机与成吉思汗》组像不仅形神兼备,更通过衣纹的流动感展现出历史的厚重。
薪火相传守绝艺
“手再稳一点!菩萨的眼睛要慈悲中带着智慧,差一点都不行!”9月10日,在沁源县的一个工地上,王亚军指导徒弟修改一尊佛像的眉眼。他忽然夺过徒弟手中的塑刀,手腕一翻将刀柄旋入掌心,顺势用刀背贴着泥胚轻轻一刮——观音低垂的眼睑间,顿时流转出一抹悲天悯人的神韵。
在传承方式上,王亚军坚持“口传心授”的传统教学方法。每个新入门的徒弟都要从最基础的泥料配制学起。“泥土要加棉絮才有韧性,掺稻草才具筋骨。”他一边示范一边讲解,“这些诀窍书本上学不到,必须手把手地教。”
“这尊塑像该上‘二泥’了吧。”王亚军指导徒弟们调配“二泥”——将6厘米长的稻草段与黄土、红土按秘方比例混合。“稻草要长短适中,太短没筋骨,太长难塑形。”他边说边将泥团反复摔打,直到出现均匀的纤维纹理。这种特制的泥料既能保证塑像的硬度,又便于塑造细腻的衣纹。
“上世纪彩塑技艺险些失传。”王亚军抚摸着未完成的塑像,语气沉重,“如今赶上国家扶持非遗的好时候,我们这代人说什么也得把这门手艺传下去。”为此,他打破“教会徒弟饿死师傅”的传统观念,40多年来倾囊相授,带出了60多个徒弟。如今这些弟子天南地北都有,在云南建水的庙宇里,在辽宁千山的道观中,都能看到他们的作品。
金彩流光映华章
悬塑,被誉为彩塑技艺中的“珠穆朗玛峰”。在交口县康城镇西明寺,王亚军团队创作的悬塑群像令人叹为观止——飞天衣带当风,罗汉腾云驾雾,所有造像都凌空而立,仿佛随时会破壁而出。
“做悬塑就像在空中盖房子。”王亚军解释说。工匠们先用钢筋焊接出骨架,然后层层敷泥:先用掺长稻草的“大泥”包裹骨架,再用“二泥”塑造大体轮廓,最后用掺了棉花、沙子的“细泥”精雕细琢。最考验功力的是“沥粉”工序,工匠们用特制的工具将滑石粉胶浆挤成细线,在塑像上勾勒出精美的图案纹样。在上色环节,他坚持使用传统矿物颜料,朱砂、石青、金箔在笔下焕发光彩,最后用白乳胶罩面剂反复涂刷三遍,让塑像呈现出温润如玉的光泽。
今年57岁的王亚军依然活跃在创作一线。在内蒙古广宁寺,他独创性地将严寒转化为工艺优势,运用传统冻干技法,精准实施“日塑夜冻”策略:利用短暂日暖微量上泥、精细塑形,再借昼夜温差实现渐进式自然定型。待次年春解冻后严格遵循“解冻禁动”原则,辅以骨胶水三重加固,历时整个冬季完成造像;在上海七宝教寺,为还原“海岛观音”的唐代风韵,他潜心研究南北艺术差异,以山西古寺观技法为基础,创新融合江南审美特质,经过三个月的反复推敲与实践,最终创作出获得南方专家一致赞誉的精品力作。“每一尊塑像都是新的挑战,”他说,“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,我们要在继承中创新。”
从市工艺美术大师到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,从默默耕耘到获得全国各地邀约不断,荣誉傍身的王亚军却始终保持谦逊。“我不过是个和泥巴较劲的手艺人,”他笑着说,“老祖宗的智慧在泥土里埋着,我们得挖出来,擦亮了给世界看。”
夕阳西下,在工地昏黄的灯光里,王亚军正用竹刀为菩萨像做最后的修光。窗外,徒弟们搅拌新泥的声音此起彼伏,稻草与黄土混合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,仿佛在吟唱一段穿越千年的匠人絮语。
(图片由受访者提供)
记忆档案
寺观彩塑是中国古老的汉族传统泥塑艺术,主要用于塑造佛道等宗教人物造像。以优质黏土为原料,经过塑形、阴干、修整后施以彩绘,最终形成色彩绚丽、造型生动的艺术作品。这类彩塑常见于寺庙、道观之中,题材涵盖佛像、菩萨、罗汉及道教神仙等形象。其制作工艺讲究,融合雕塑与绘画技艺,既遵循宗教仪轨,又体现民间审美特色。作为宗教艺术与民间工艺的结晶,寺观彩塑是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重要代表,展现了匠人高超的造型能力和艺术创造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