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
安全没有灰色地带,每一个气瓶都承载着生命之重。从6月中旬开始,我市城管、公安、交通、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展开瓶装燃气气瓶与市场净化行动,协力做好“六查”——查气瓶、查送气工、查送气车辆、查中转储存场所、查跨市域销售、查二甲醚掺混,一场关乎民生安全、“看不见硝烟的安全保卫战”就此在全市打响。取缔在城乡角落暗流涌动的“黑气”,消除潜伏于万家灶台的致命隐患,这场保卫战不仅是对安全底线的坚守,更是对民生权益的捍卫——这场专项行动,正在让万家灯火真正温暖而安心。
瓶装燃气相关事故是影响城镇安全的主要风险源之一。提及居民口中的“煤气罐”,市城管局有关负责人用3个“如”予以概括——如坐针毡、如履薄冰、如临大敌,足见瓶装燃气监管之难。
清洁能源保障
从柴薪、蜂窝煤到瓶装燃气、管道人工煤气,再到管道天然气,始终关乎着寻常百姓家厨房的那方人间烟火气。虽然多数瓶装燃气已经被管道气所取代,但我市瓶装燃气目前仍占有一定比例的市场份额。
“用‘煤气罐’炸出的鸡柳,就是要比家里天然气炸出的脆。”在东中环路龙园小区楼下,经营户章玉梅不停地忙着手中的活计,“这块生意不好了,还可以搬着罐到别的地方去,(煤气罐)好用着哩!”
据了解,瓶装燃气(液化石油气)作为一种清洁能源,主要成分是丙烷、丁烷,两者的碳氢比高于以甲烷为主的天然气,燃烧时释放的热能更多,液化石油气的发热值比天然气高出四五成。瓶装燃气适用性高,热值高、成本低,还清洁环保;便利性强,不受任何管网和地域限制;流动性好,配送随叫随到,用户移动方便。这些特点使瓶装燃气长期承担了城市生产生活第二燃料的角色。
液化气瓶之殇
但气瓶的流动性给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题。
瓶装燃气的“病”,出在气瓶上。太原瓶装燃气气瓶与市场净化行动,在全国燃气行业率先将“问题气瓶”界定为12个类别,并对这些气瓶集中予以清收回收。
依照国家有关规定,一个气瓶的正常使用年限为8年(若通过质量安全评估并检验合格,可再延长4年),每4年要检验液化气钢瓶的壁厚、耐压能力等指标,然而很多用户完全忽视了钢瓶定期检测和更换的重要性。
一些错误的经验也在加大气瓶的危险性。7月14日,市瓶装燃气联合执法检查组在杏花岭区程家东巷执法检查时,发现一流动商户不但使用报废钢瓶(使用年限超过12年),且卧放使用。“放倒可能会导致液化气泄漏,产生风险。”一执法人员介绍,“将钢瓶放在热水盆里加热等做法,同样要杜绝。”
不但要整治“超期服役”的气瓶,原充装站已停业或强制关停但气瓶仍在市场上流通的,瓶身与护罩采用螺丝连接的,瓶身通体锈迹、有明显撞坑鼓包、底座变形影响直立的,瓶体有异常焊接、修理、挖补、拆解和翻新痕迹的……对这些“问题气瓶”,执法部门一个也不放过,对“黑气瓶”更是毫不手软。7月3日,在小店区黄陵社区的一出租房内,市、区两级瓶装燃气联合执法检查组排查出一个液化气非法充装黑窝点,现场发现“黑气瓶”120余个,公安部门随后介入调查。
重建“身份系统”
近日,记者随市、区两级瓶装燃气联合执法检查组来到兰亭御湖城一家面皮店。在进行燃气安全检查时,执法人员拿出手机,对准气瓶上的二维码一扫,系统显示该餐饮单位使用的钢瓶超期未检,且气瓶充装信息无法溯源,属于典型的“问题气瓶”。
太原瓶装燃气气瓶与市场净化行动正在封堵“问题气瓶”在监管中流通的缝隙。“一些老旧气瓶的标识不规范、信息不完整,难以纳入统一的溯源体系,给气瓶安全管理带来困难。”市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专班工作人员介绍,“二维码相当于每个气瓶的‘电子身份证’,只要是在正规的充装站,每次充装都被系统记录。此外还涵盖产品基本信息、生产日期、检验记录等关键数据,这使得气瓶从生产、充装、运输、使用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各环节信息都能得到有效记录和追溯。”
二维码虽小,却承载着守护千家万户用气安全的重任。据了解,溯源标识需通过高温、火烧、盐雾及刮擦等多重实验验证,确保其在设计使用寿命内保持可识别性和完整性。气瓶“码”上管理,正在打通数据“经脉”——全市气瓶将逐步实现从赋码到报废全程追溯,燃气安全治理有望真正实现从“事后处置”向“事前预防”转变。
行动开展以来,执法人员清收回收各类“问题气瓶”10088个。在对“问题气瓶”予以清收回收的同时,我市还会向用户提供一瓶一码的合格气瓶。
市城乡管理部门提醒广大居民,购买液化气时请务必仔细检查二维码等标识,以确保所购液化气的合法性和安全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