柔性执法更贴合社会情理

来源:太原晚报 作者:朱红亮 2025年06月20日 08:54

  6月16日,郝庄派出所民警赶到盗窃嫌疑人张某家中实施抓捕时,张某的母亲和两岁的孩子也在场。民警见状,侧身收起准备好的手铐,并避开老人和孩子对其单独问话,在柔性处理下将张某带回派出所审查。(《太原晚报》6月19日)

  郝庄派出所民警收起手铐、避开家属实施抓捕的举动,展现了柔性执法的独特魅力。这一细节不仅维护了法律的威严,更让公众感受到法律的温度。

  柔性执法是在严守法律原则的基础上,以人性化、灵活性的手段实现执法目的。民警在抓捕时主动规避对老人和幼儿的刺激,既保证了法律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,又最大限度减少执法行为对当事人家庭的负面影响。这不是对违法的纵容,而是通过调整执法方式,让法律执行更贴合社会情理,让执法过程更尊重个体尊严。

  柔性执法能有效提升执法公信力。从个体角度出发,柔性执法能让违法者感受到法律的善意,激发其内心的悔悟。如张某在感受到民警的善意后,主动表示会如实交代问题,这比单纯的强制手段更能实现法律教育和改造的目的。如此,法律成为引导人改过自新的力量。

  要让柔性执法成为常态,建立“典型案例引领机制”是关键。相关部门应定期梳理、推广如郝庄派出所这样兼具法律效果与社会温度的案例,将其作为执法培训的鲜活教材。通过案例研讨、情景模拟等方式,引导执法人员理解柔性执法的尺度与边界,培养其在复杂场景下权衡法理与人情的能力。同时,借助新兴媒体传播柔性执法案例,既能树立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,也能让公众更直观地感受法治的温度,形成良性互动的法治氛围。

  唯有让力度与温度并存,法律才能真正走进人心。

新闻[030898715]中模块[030898715.down]的模板内容为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