拒绝高利诱惑,守护幸福生活。6月24日,省农业农村厅向广大农民发布风险提示:对高于民间借贷法定利率的承诺要保持高度警惕,对各类新名词、新噱头、新花样,要擦亮双眼,捂紧钱袋子,远离非法集资。
随着脱贫攻坚连战连胜,各项惠农政策持续落地,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,广大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,钱袋子也越来越鼓。一些不法分子也盯上了逐渐富裕的农民,利用农民投资渠道少、金融信息匮乏、理财知识欠缺、防范意识薄弱等弱点,千方百计引诱农民参与非法集资,危及到农民的资金安全和切身利益。
省农业农村厅表示,非法集资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,向社会公众(包括单位和个人)吸收资金的行为,具备四个主要特征:非法性,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;公开性,通过媒体、推介会、传单、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;利诱性,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、实物、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;社会性,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。
近年来,随着国家不断加大防范打击非法集资的力度,非法集资逐渐减少,但并未销声匿迹,而是不断改头换面,翻新升级手段花样,隐蔽性、欺骗性越来越强,呈现出如下特点。
承诺高额回报。编造“天上掉馅饼”“一夜成富翁”的神话,许诺高额回报,在集资初期往往能够按时足额兑现承诺本息,待集资达到一定规模后,便人去楼空,让受害人遭受经济损失,甚至血本无归。
编造虚假项目。通过注册合法的公司或企业,打着响应国家产业政策、开展创业创新等幌子,以“新技术”“新革命”“新政策”“区域链”“虚拟货币”等为噱头,编造“高大上”的虚假项目,描绘一幅预期报酬丰厚的蓝图,吸引受害人的眼球,把人的胃口“吊”起来,让人产生“不容错过”“机不可失”的错觉。
虚假宣传造势。在宣传上一掷千金,举办各种造势活动,比如新闻发布会、产品推介会、知识讲座等,骗取受众的信任;组织集体旅游、考察等,赠送米面油、话费等小礼品,拉拢人的感情;公布一些公司领导与明星合影,迷惑受害人的眼睛,极具欺骗性。
利用亲情诱骗。不法分子利用亲情、地缘关系,编造自己获得高额回报的谎言,拉拢亲朋、同学或邻居加入,使参与人员迅速蔓延,集资规模不断扩大。
省农业农村厅提示广大农民朋友,金融是国家特许行业,未经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批准,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从事金融业务、不得吸收公众资金。参与非法集资不受法律保护,风险自担,责任自负,政府不代偿。切莫轻信不法分子的花言巧语,不要相信“天上掉馅饼”“竹篮子也能打一筐水”的神话,珍惜一生血汗,拒绝高利诱惑。